“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十月读《诗经》,恰逢其时。书中没有宏大的说教,只有先民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下的生活与情感,而这一切,都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水边劳作时萌动的爱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出嫁时对生命繁茂的美好祝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离别时物是人非的伤感。那时的喜怒哀乐,都由草木荣枯、虫鱼活动来起兴与承载。他们与自然是一体的,能从一片落叶中看到时光,从一声虫鸣里听出思念。
反观今日,我们与自然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重读《诗经》,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窗,我们能重新学习如何与万物对话,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一片云、一阵风、一株植物之中。这份古老的智慧,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找回的“通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