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总在追逐“有用”——有用的技能、有用的人脉、有用的知识。然而,那些真正滋养灵魂的,往往是些“无用之事”:观察一朵云的形状,聆听一场雨的节奏,临摹一幅无人问津的字帖。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里的“无益”,正是对抗功利主义的温柔壁垒。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不产生直接效益的事情时,精神便从“工具性”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纯粹的自由。无论是花费整个下午打磨一件木器,还是为一句偶得的诗反复推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精神的深呼吸。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主动为自己开辟一座“精神后花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必宏伟,只需纯粹。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卸下社会身份,只作为一个“人”,去感受、去创造、去存在。这片花园,是我们对抗精神荒漠的绿洲,也是生活诗意的真正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