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讯网媒体号 > 农业资讯 > 文旅正文

刘庆乐:铁笔生墨“烙”春秋

⏰ 发布时间:2025-04-01 📝 稿件来源: 新疆兴农网 🔥阅读指数:2PV

刘庆乐:铁笔生墨“烙”春秋(图1)

  刘庆乐在制作葫芦烙画(资料图片)。 孙振飞 摄

  3月26日,记者走进五师双河市刘庆乐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小世界。他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的葫芦到处都是,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古稀之年的刘庆乐坐在工作台前,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中的电烙笔如行云流水般在葫芦表面熟练游走着。

  笔尖与葫芦接触的瞬间,发出细微声响,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在阳光里勾勒出朦胧的轨迹。他的指节因常年握笔而略显粗大,手背上有几道浅浅的烫伤疤痕,那是烙画时不小心留下的印记。

  “葫芦烙画这活儿,讲究心无旁骛,手稳心静才能烙出好画儿。”刘庆乐一边烙画,一边低声说着。他身后高低错落的木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葫芦烙画,有的烙着《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百态,有的烙着傲然绽放的天山雪莲,还有的烙着运动健儿的精彩瞬间。这里的每一个葫芦都仿佛被岁月镀上了琥珀色的包浆。

  2014年12月,刘庆乐光荣退休了。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了葫芦烙画。“我当时被深深吸引住了,想着自己一直和电打交道,又喜欢画画,为啥不试试呢?”

  想干就干,刘庆乐托人买来专业电烙笔,跑遍周边市场搜罗葫芦。等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便开始制作葫芦烙画。现实很快就向他泼来冷水,电烙笔比较沉重,高温笔尖稍不留神就会灼穿葫芦表皮。最初的几个月,他工作室的废料筐里堆满了焦黑的“试验品”,有因温度过高烧出窟窿的,有因运笔颤抖变成抽象派的。他的老伴儿打趣道:“老刘啊,你这哪是制作葫芦烙画,分明是烤葫芦吗!”

  “电烙笔既沉重,又不好控制温度,葫芦容易报废。”回忆起最初学习烙画时的情景,刘庆乐感慨万千,“有时候温度高,葫芦一下子就烧焦了,黑乎乎一片,心疼得不行。温度低了,颜色又浅,达不到理想效果。”虽然如此,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激发了出来,不停地卖葫芦,反复练习。

  经过无数次尝试,刘庆乐逐渐掌握了葫芦烙画的技巧。

  “现在,电烙笔在我手里就跟手指一样听话。”刘庆乐笑着说,眼中满是自豪。为了能在葫芦上烙出更好的作品,从挑选葫芦到构图布局,再用铅笔打轮廓稿,更换烙笔笔头,每一个细节他都精益求精。如今,他的葫芦烙画风格独树一帜,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从人物到山水,从动物到植物,每一件都栩栩如生。

  在制作葫芦烙画时,刘庆乐挑选葫芦的要求极为严格:“葫芦是烙画的基础,形状不好或者不结实,都会影响成品效果。”为此,他专门用一块地种植葫芦,一有时间就去查看。“看着自己种的葫芦一天天长大,我满心欢喜,盼着它们早点成熟。”刘庆乐说。

  葫芦烙画早已融入刘庆乐的生活。这几年,每年他都会精心创作一批作品。

  2022年,刘庆乐创作的葫芦烙画“喜迎冬奥”系列作品引起团场职工群众关注。为了创作出冬奥会主题的葫芦烙画,他一边查阅大量资料,一边寻找满意的葫芦,最终以文字、动漫、简笔画等形式烙出冰雪运动、冬奥会吉祥物等作品,通过葫芦烙画为奥运健儿加油。

  “当时,我特别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冬奥会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别具一格的作品。”刘庆乐说。

  如今,刘庆乐的葫芦烙画作品已超过千件,在五师双河市和博乐市的多个社区展出过。他深知葫芦烙画的价值,“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手艺,把它传承下去。”刘庆乐用一把烙铁在葫芦上烙出了绚丽的世界,也烙出了精彩的人生。(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稿件来源:新疆兴农网

文章作者:周沄璐 刘芳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在阿克苏看“八仙过海”

下一篇: 纸上生花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媒体号”用户 新疆兴农网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新疆兴农网 of 媒体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3190-9123  举报邮箱:jb#rxfm.cn (使用时将#号改为@)

Copyright © 2009- rxz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公网安备13030202002153号 冀ICP备2024080833号

北大荒新媒体中心品牌网站信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