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热讯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惠农策论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机器人与AI模型的应用场景突破

作者:小编 时间:2025-10-02 16:12:30 浏览:

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2025年,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驱动下,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图景。一批具备高度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农业机器人,以及专为农业场景训练的AI大模型,正从实验室和示范园走向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在诸多过去被认为自动化“禁区”的复杂场景中取得关键性突破。

技术尖兵:突破“手眼协调”的采收机器人

果蔬的选择性采收是农业自动化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因其对机器人的“视觉”识别和“触觉”操作的精度要求极高。2025年,针对番茄、草莓、黄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选择性采收机器人迎来了商业化应用的拐点。它们通过融合高分辨率摄像头和深度传感器,能够精准识别果实的成熟度、大小和空间位置。更为关键的是,其灵巧的末端执行器(机械手)能够模仿人手的动作,在不损伤娇嫩果实和植株的前提下,完成“看、认、抓、摘、放”等一系列动作。虽然其采收速度目前尚不及熟练工人,但其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能积累海量数据不断优化算法,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和季节性用工荒的背景下,经济性日益凸显。

智能管家:畜禽养殖场的“个体精准关怀”

在规模化养殖场,基于机器人和AI的“个体精准关怀”系统正在普及。自主巡检机器人沿着预设轨道在禽舍或猪舍内巡逻,其搭载的摄像头和热成像仪能够自动盘点存栏量,并通过AI行为分析模型,实时监测个体的采食、饮水、活动量等行为特征。一旦发现某只畜禽出现跛行、食欲不振等异常行为,系统会立即报警并定位,提醒饲养员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大幅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和死亡率。此外,自动化精准饲喂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甚至个体的体况,定制化投喂饲料,实现营养供给的最优化,减少浪费,提升养殖效益。

AI“老把式”:全域感知与自主决策的植保模型

Beyond 单一的机器人,专为农业训练的AI大模型正成为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这类农业AI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的作物生长图像、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病虫害历史数据,具备了远超人类专家的全域感知和诊断能力。农民只需用手机拍摄田间作物照片并上传,AI模型就能在秒级内识别出是哪种病虫害或缺素症,并给出精准的用药或施肥建议,包括药剂名称、稀释倍数和最佳施药时间。更进一步,当这类AI与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执行终端联动,可以实现全自动的“监测-决策-执行”闭环。系统自动巡田,发现病害初发区域,然后自主规划航线,指挥无人机进行精准点喷,避免全田施药,最大限度地节约农资、保护环境。

挑战与未来:成本、适配性与人机协作

尽管前景广阔,农业机器人和AI模型的广泛应用仍面临成本高昂、对不同农艺和复杂地形的适配性有待提升等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人机协作”,即机器人处理重复、繁重、精准化的工作,而人类农民则专注于更富创造性的管理、决策和机器维护工作。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商业模式创新(如机器人租赁服务)来降低使用门槛。可以预见,这些代表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智能装备与系统,将深刻改变延续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引领农业进入一个以数据驱动和智能自主为特征的新纪元。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