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热讯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惠农策论

从“防风险”到“促发展”: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的全覆盖元年

作者:小编 时间:2025-10-02 16:10:15 浏览:

2025年,将作为中国农业保险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元年”而被载入史册。这一年,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大主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所有产粮大县实现了全覆盖。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从保“物化成本”的基础阶段,正式迈入了保“完全成本”甚至保“种植收入”的高级阶段,其意义远不止于“防灾减灾”,更在于为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了一道坚实的“安全网”。

保障升级:从“温饱线”到“发展线”的跃迁

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只覆盖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现金支出,保障水平低,一旦发生灾害,赔付款远不足以弥补农民的全部损失,更谈不上保障其家庭劳动成本。而完全成本保险将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均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水平最高可达作物生产总成本的80%。这意味着,即使遭遇绝收,农民也能收回绝大部分投入,避免了“灾后致贫”的风险。更具革命性的是种植收入保险,它保障的是“单位面积产量×价格”构成的预期收入。当实际收入低于目标收入时,保险公司即对差额进行赔付。这有效地抵御了因价格波动与产量损失共同导致的“丰产不丰收”风险,将保障范围从自然风险扩展至市场风险。

行为激励:稳定预期下的理性决策

保障水平的质的飞跃,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当收入有了“托底”保障,农民不再因畏惧风险而趋于保守。他们更敢于增加投入,采纳需要前期投资但长期回报更高的新技术、新品种,如高品质的种子、节水灌溉设施或智能农机。因为即便尝试失败,也有保险为其分担大部分损失。这种稳定预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鼓励其从“生存型”生产转向“发展型”经营,专注于如何提高产量、提升品质以获得更高收入,而不是仅仅考虑如何规避风险。

政策效能:财政资金的“杠杆”与“乘数”效应

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保费,由中央、地方财政补贴大部分(通常在70%-80%),农民自缴一小部分。这种财政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杠杆效应。相比于直接补贴,保险机制引入了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精算定价,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靶向性更强——钱真正补给了那些遭受损失的农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稳定农业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其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远超出财政补贴本身。这套体系也为未来探索覆盖更多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等奠定了基础,是构建现代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核心一环。

未来展望:精细化管理与金融协同

全覆盖只是起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管理的精细化,包括基于更精准的遥感定损、气象指数等科技手段,提高理赔效率和公平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风险状况,实现差异化定价。同时,农业保险正与信贷等金融工具深度协同,“保险+信贷”模式使得拥有保险保障的农民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可以说,2025年的这一全覆盖,不仅织密了农业风险防护网,更点燃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