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讯网先锋号 > 红色先锋 > 红色故事正文

勇担风险的技术革新能手

⏰ 发布时间:2025-04-24 📝 稿件来源: 北大荒先锋号 🔥阅读指数:2PV

  

勇担风险的技术革新能手(图1)

  故事人物:潘昭明(右三)

  出生时间:1946年12月

  下放时间:1964年

  回城时间:1972年

  拍摄年代:1966年

  拍摄地点:琳池垦殖场锯板车间

  上世纪60年代,在“上山下乡”的历史大潮中,初中文化的潘昭明,被下放到宁都的农村参加山区建设。1964年,已经下放到农村的潘昭明因为没有及时安排工作,在不久之后的琳池垦殖场扩招人员时,身材高大的潘昭明很快被抽调到锯板车间。

  初来乍到的生活,给潘昭明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对锯板车间的工作有了短暂的了解之后,潘昭明很快熟悉了技术操作,并投入了工作。当时,潘昭明所在工厂生产的平瓦架畅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常有外地采购员来厂等货,生产任务十分紧张。但是生产平瓦架的原材料松元木直径大多超过1米,裁锯工具往往达不到要求,紧迫的时候只有请临时工先用手工锯将木头锯开。发现这一问题后,为了改进生产进度,潘昭明绞尽了脑汁。

  一番探索之后,潘昭明向工厂领导提议技术改革。潘昭明提出将原有的72个齿的带锯改成36个齿,以减少阻力。那时,一个带锯售价15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工作半年的工资,工厂领导不敢随便做主,潘昭明就向场部写出申请报告。因为生产紧迫,工厂最终同意了,但前提是如果操作失败,潘昭明要担负购买带锯的150元钱。欣喜的是,第一次试锯便一举成功,潘昭明也在随后得到通报表扬。后来,这项技术改革还被收进上世纪90年代琳池垦殖场场志里。

  在下放知青的生活中,除了工作,最令人兴奋的事就是看电影。因琳池地处山区,很少有机会能看到电影。但是,只要到了放电影的日子,从小喜欢看电影的潘昭明都会和几个下放的朋友相邀去看,并且把看电影当作一次小型聚会。电影散场之后,大家握手告别,有的打着手电筒,有的拿着火把,一时间夜幕中只见四面八方的大路、小道上,尽是手电的光和一些火把,远远望去犹如数条火龙在缓缓移动,其情景非常壮观。现在,每当潘昭明看电影的时候还会想起这些往事。

  1966年,潘昭明因有海外关系,被强迫下放到垦殖场附近的肖田公社焦径大队谢坊生产队插队落户,开始了“第二次”下放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进行耕田、种菜等劳动。直到1972年,因母亲有病,潘昭明才请假回到赣州探病。同年9月,上级部门下达了恢复办垦殖场的文件,同月,潘昭明回到谢坊,一边劳动一边等待回场。同年10月,潘昭明到肖田公社办理了回场手续。

稿件来源:北大荒先锋号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关于钱学森的二则故事

下一篇: 邓颖超为"小脚劳模"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先锋号”用户 北大荒先锋号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北大荒先锋号 of 先锋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3190-9123  举报邮箱:jb#rxzw.cn (使用时将#号改为@)

Copyright © 2009- rxz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公网安备13030202002153号 冀ICP备2024080833号

北大荒新媒体中心品牌网站信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