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
中国的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
1936年冬到1937年春天,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它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
短短五个月之内,这支两万一千八百人的部队在经历了大小八十多次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存活四百余人。
在这支部队里,有一支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女性军人建制,这就是由13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当年,她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
目前,在甘肃境内还幸存有10余名西路军女战士,她们是甘肃最后的西路军女战士……
爱美的红军老人
这是一个爱美的老人,她有一张戴着红军帽的照片,红军帽是她亲手缝制。
在甘肃省武威市和平街,记者见到了这位叫李文英的老人。
李文英今年90岁,1916年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3年,17岁的李文英参加红四方面军,并跟随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帽子是自己做的,我就是当过红军的嘛,一直到现在性格没改变过。"
在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战斗的日子,深深地印在老人的脑海中,尤其是战斗最为艰难的临泽、高台战事。
在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们,担负了坚守临泽城的任务。
"在临泽城里,我们女的搭人梯。马匪用炮把城墙打垮了,晚上我们一个个搭人梯,把土块放到城墙上,再把水送到城墙上冻成冰。"李文英说,心里最痛的不是战争的自然条件恶劣,而是战友的牺牲和被俘的经历。
"被捕后,把我打得昏死过去再缓过来,昏死过去又缓过来。我就骂,说: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老子们是革命来的,不是给你们当女人来的。"
李文英说,因她性格刚烈出了名,马步芳部队中竟没人敢把她带回家,这让李文英暂时逃过一劫。
但不堪忍受屈辱的李文英,坚定了要逃出去找红军的想法。被关押期间,李文英曾四次逃跑,但每次都被抓了回来。
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就西路军战俘惨遭虐待的状况多次与蒋介石进行交涉,马步芳迫于压力,放松了对战俘的看管,并对一些伤残的战俘就地遣散。李文英九死一生,最终活了下来。
如今,年逾九旬的李文英,戴上那顶军帽,依然像个女兵。
珍藏的红军证
在兰州市郊一个偏僻的院落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她就是王秀贞。
70多年前,她从川北老家跟随西路军妇女独立团西征。在武威的一场战斗中她与大部队失散,历经磨难。
老人的家很贫寒,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一个老旧的木箱里,有一样老人视若珍宝的东西。
采访中,王秀贞打开一个布包告诉笔者:"这就是红军证。"
"我们在靖远过河,走的是一条山,走的路多,雪里走雪里睡,一晚往亮里走,一天往黑里走。70年了,我把这过程没忘掉,我们的战友,走过长征的,哪里打过仗的,哪儿抓过敌人的,老在我心里。"
这个当年清灵的川妹子,婚后无儿无女。她珍藏的红军证证明了那段非凡的经历,当红军的那段经历,是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寄托。
自己是一个红军战士
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一营三连指导员刘汉润现在景泰县城居住,90岁的人了,依然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说话掷地有声,音调铿锵有力。
她16岁参加红军,河西走廊给她留下了终生不能磨灭的印象。
"女子工兵营80%都是女的,他们(马家军)就说:弟兄们,枪往天上打,捉活的。捉上了一人一个老婆。"
梨园口一战,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三千人突出重围,撤往祁连山腹地。
冰雪覆盖的祁连山上只有松树柏树,但是松柏不能吃,他们只能依靠挖红土充饥,吃冰雪解渴。艰苦的自然条件,没有将刘汉润的意志打垮。"我当时编了顺口溜呢:'上了祁连山,住在老林边,烤的转转火,吃的红土垛,喝的冰雪水,以充军粮来。'"
刘汉润说,比过草地还艰苦,在这还要打仗,还要牺牲那么多人。我们又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还要救伤员。
在祁连山中,饥寒交迫、缺少武器的西路军留守部队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被俘后,刘汉润两次出逃,又两次被抓回。
解放后,刘汉润找到当地政府,要求重新参加革命工作。于是,她成了一名妇联干部,从乡、区到县,她干了大半辈子,直到72岁离休。
刘汉润说,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红军战士。
依然是那颗红军心
女红军冯培珍15岁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又在河西经历了无数的战斗。
1936年底,冯培珍在高台与大部队失散。回忆起这段经历,老人说:"高台时打散了,东一个西一个走了。走着走着就剩我一个人了,我在林子里转着出不去了"。
走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冯培珍始终没有找到大部队。
几经波折,冯培珍留在了一个小山村,成了回族人家的媳妇。时光流逝,冯培珍在这个山村里静静地生活了几十年,但当年唱过的红军歌曲,老人依然记得。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红军打仗真不错,粉碎了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主力红军是我们……"
女红军张绍清老人当年全家一起参加红军,母亲曾任工会妇女部长,她和妹妹张绍益都是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新剧团的演员。会宁会师的时候,她曾见过母亲一面。多少年过去了,亲人和红军成了她永远的思念……
这些女红军,尽管她们中大多数都成了普通百姓,不少人在日后的岁月遭受不平和辛酸,但她们当初参加革命的信仰没变,胸膛里跳动的依然是那颗红军心。
李文英:"我不后悔,越这样越坚固。"
潘仲美:"我不后悔,高兴参加红军。"
陈桂香:"我不后悔,那会我们唱跳,高兴得不得了。"
刘汉润:"我看打仗的故事片时说,我要是年轻,让上前线我还去呢。我这一辈子是跟党走的,我是共产党救下的。"
幸存的女红军中还有:吴清香、陈桂香、王兰英、陈慧芳、牟炳贞、潘仲美。
稿件来源:北大荒先锋号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金色的鱼钩
下一篇: 红军故事系列合集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先锋号”用户 北大荒先锋号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北大荒先锋号 of 先锋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最后的红军西路军女战士—安明秀
- 彭启超:元帅彭德怀的侄子,本可授上尉衔,却因伯父降
-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 大山不遮男儿志投身军旅为救国
- 盛超群:正义之笔让敌特恨之入骨
- 江泽民——我的背景就是我的家庭(上)
- 袁隆平的故事(十): "装修要花钱,何必
- 错杀左权:1941年日军曾派特种部队暗杀彭德怀行动
- 彭启超:一生历经坎坷 晚年终于寻回了天伦之乐
- 红色经典小故事500字:四渡赤水
- 疲惫不堪的红军部队
- 苏联飞行员援华抗战牺牲 重庆母子为其守墓55年
- 红色小故事500字:寻淮洲孤胆夺枪
- 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
- 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焦裕禄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
- 红色故事:左权将军的三个生活故事500字
- 红色小故事500字:徐海东大将下狠心戒酒的故事
-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少年陈毅——仗义折腿
- 滕代远与四儿子滕久耕的故事
- 省直机关工委“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合唱第一次排练
- 省直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会召开
- 省直机关工委“七一”走访慰问驻村扶贫工作队
- 民法典宣讲首场报告会在哈尔滨举行
- 省直机关工委召开会议培训推进党建重点工作
- 省直机关党建工作会议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召开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
- 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以“四统一、三灵活”模式培训千余名党员发展对象
- 省直机关工委与省委巡视办整合资源务实合作 推进省直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省直机关工委:聚焦省直机关党建责任制 科学谋划用好考核指挥棒
- 省直机关工委举办中省直机关“跟着总书记读好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
- 省法院党组扩大会议学习传达贯彻中央办公厅关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通报及省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精神
- 黑龙江省高院抓办案从抓党建入手 抓党建从抓办案出发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全面提升
- 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 积极投身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实践
- 石时态院长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总书记嘱托 服务保障振兴发展
- 省法院机关全体党员集中学习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关于加强新时代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
- 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创建情况汇报会在省法院召开
- 省直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工程联合调研组来我院考察调研
-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北大荒精神
- 哈铁中院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