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背后故事
这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全新诠释,这是中国人庄重兑现7年前向世界许下的承诺: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熊熊燃烧,奥运精神照亮世界!
为了这一天的成功,有关各方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准备工作。在人类首次将奥运圣火送达世界之巅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最先进设备和最优秀人员提供气象保障
登顶壮举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世界最高峰的气象条件。
“作为全球最特殊的气候单元,珠峰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因此珠峰登山活动中气象保障尤其重要。”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气象保障队前方服务组秘书长、中国气象局预报员张志刚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把气象探测的最新设备搬到了珠峰大本营,并召集了包括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在内的38名工作人员,分别安排到珠峰大本营和珠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聂拉木县探空站。
前方服务组组长、气象专家杨兴国说:“为了能够获得珠峰高空风的数据,我们每天早上7点一刻放一次探空气球,晚上7点一刻又放一次探空气球,探测从珠峰大本营到海拔1万米高空不同高度的高空风速。同时,每天早上气象专家汇总从自动气象站、气球等上面传输回来的数据,预报员对此进行分析,中午12点将预报结果由首席预报员送到指挥长手中,为登山提供实时数据。”
珠峰地区天气变化无常,每年的5月和10月是登顶的最佳时间段。为了能够准确预报好天气出现的时间,国家气象部门从两三年前就开始了气象保障筹备工作,在珠峰周边地区架设了各种设备,并在去年进行了实地演练,获得了大量气象数据和资料。
在确定最后登顶时间的时候,指挥部和气象部门之间出现了分歧。登山指挥部曾计划在5月5日登顶,但气象部门提出了不同意见。张志刚说,他们预测到5日是阴天,不利于电视转播,8日、9日不错,并预测到6日的风速开始加大,8日减小,最大风速为每秒19米,有少量的云。指挥部最终采纳了气象部门的建议,将8日定为登顶时间。后来的事实证明,5日这天确实不符合登顶的条件,山上全是雾。
特制火种灯和火炬确保圣火不熄
5月8日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登山队队员将北京奥运会火炬、火种送上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克服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等极端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漂亮地燃烧,举世为之惊叹。在这史无前例的壮举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辛劳。
当中国登山运动员在珠峰峰顶高举火炬的时候,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与平原传递所用一样的火炬,其实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珠峰登顶特别研制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火炬研发部副总指挥高炳欣说:“奥运火炬登顶珠峰,首先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特殊气候条件,还要充分考虑到登山队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火种灯和火炬必须做到耐燃、轻巧、操作简便。”
记者有幸在珠峰大本营亲眼目睹了珠峰火种灯:一个柱形密闭圆筒,有小型暖水瓶大小,这是珠峰火种灯的“外套”。“外套”上下各有两个三角形扣环,可以穿上带子,让登山队员背着。打开“外套”顶盖,拎着一个金属圆环拉出来,珠峰火种灯才现出真身。这同样是一个圆柱体,体积与普通火种灯相当,但并没有普通灯那种可以看见内部火苗的玻璃小窗,而是通体包裹着银色金属外壳,表面是红色云纹和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
火种在珠峰火种灯内不是明火燃烧的,它借助一种特殊的固体碳柱燃料缓慢燃烧。记者看到,这种燃料的样子和形状都很像一节一号干电池,矮墩墩的圆柱形,灰黑色,有蜡一般的质地。旋开珠峰火种灯的顶盖,就可以把碳柱投进去,其续燃时间是8小时。也就是说,携带珠峰火种灯的登山队员每8小时添加一次燃料就可以了。其他时间,把灯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哪怕是零下几十摄氏度的露天里,火种都不会熄灭。
与珠峰火种灯相比,珠峰火炬的技术要求更高。除了要应对低温、低压、大风环境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顶峰高强光的背景下,能够燃烧出让人看得见的明亮、饱满、美丽的火焰来。用高炳欣的话来说,就是要“点得着、吹不灭、看得见”。
“我们试验了上百种燃料方案,做出样品后,不仅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测验,还到黑龙江漠河等高寒地区进行测试。模拟环境比珠峰顶上的实际条件还要苛刻。”高炳欣说。
现场直播让全世界分享那历史一刻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中国电视媒体首次在海拔8800米以上的高度,用高清电视设备进行现场直播,中国媒体也首次从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现场实时传回新闻照片。据统计,全球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个电视机构转播了央视播出的登顶新闻,现场直播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传递过程中,新华社总共播发了顶峰现场照片27张,囊括了从点燃火炬到顶峰展示的全部重要画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手机“即拍即传”的。摄影师用特定的手机拍照后,不需要进行任何操作,手机自动将照片传回后方编辑部的电脑系统中,而且“照片质量好得出乎预料”。
“不是不想用相机拍摄,而是相机拍摄后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发出。”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刘宇说。
“在顶峰拍照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相机会被冻住,无法正常工作。”刘宇说,“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要求队员们把相机放在登山背带裤的前兜里保暖,拿出来拍照的时间不超过30秒。关于几个必须力保的重要画面,对每个队员的拍摄角度都进行了周密设计。” 为央视和新华社发回图像和照片的摄像和摄影师,都是从登山队员中选拔出来的。虽然不是专业摄影摄像人员,但他们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专业素质”。
稿件来源:北大荒先锋号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长征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军妈妈
下一篇: 唐进新:我参加了飞夺泸定桥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先锋号”用户 北大荒先锋号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北大荒先锋号 of 先锋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 袁隆平的故事(十): "装修要花钱,何必
- 红色经典小故事500字:四渡赤水
- 疲惫不堪的红军部队
- 红色小故事500字:寻淮洲孤胆夺枪
- 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
- 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焦裕禄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
- 错杀左权:1941年日军曾派特种部队暗杀彭德怀行动
- 红色经典小故事500字:赵一曼为国捐躯
- 红色小故事500字:徐海东大将下狠心戒酒的故事
- 红色小故事500字:腰缠万贯的讨米人(苏维埃政府主
- 习近平讲过的红色故事:将军夫人当农民龚全珍的故事
- 红色故事:左权将军的三个生活故事500字
- 红色小故事500字:彭德怀摘画像 的故事
- 红色小故事(400字):王树声大将住平房去世
- 红色经典故事500字:彭德怀的"特权&q
- 红色经典党史故事500字:吴德峰走后门没门
- 红色经典党史故事800字:荣臻力排万难带领科技大军
- 红色经典党史故事:李先念无惧降6级
- 红色经典故事:刘伯承独创"重叠待伏&qu
- 省直机关工委“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合唱第一次排练
- 省直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会召开
- 省直机关工委“七一”走访慰问驻村扶贫工作队
- 民法典宣讲首场报告会在哈尔滨举行
- 省直机关工委召开会议培训推进党建重点工作
- 省直机关党建工作会议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召开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
- 黑龙江省直机关工委以“四统一、三灵活”模式培训千余名党员发展对象
- 省直机关工委与省委巡视办整合资源务实合作 推进省直机关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省直机关工委:聚焦省直机关党建责任制 科学谋划用好考核指挥棒
- 省直机关工委举办中省直机关“跟着总书记读好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
- 省法院党组扩大会议学习传达贯彻中央办公厅关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通报及省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精神
- 黑龙江省高院抓办案从抓党建入手 抓党建从抓办案出发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全面提升
- 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 积极投身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伟大实践
- 石时态院长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总书记嘱托 服务保障振兴发展
- 省法院机关全体党员集中学习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关于加强新时代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
- 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创建情况汇报会在省法院召开
- 省直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工程联合调研组来我院考察调研
-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北大荒精神
- 哈铁中院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