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有“梗”还要有“料”
如果错过了一个梗会怎么样?各地文旅的答案:会补上。眼下,不少地方的文旅官方账号似乎纷纷“觉醒”——不仅打破了以往一本正经的宣传套路,而且集体走上“发疯文学”“整活卖萌”的爆梗之路。(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从邯郸文旅的“道歉大会”,到辽宁文旅的“气泡音霸总”,再到仙岛湖文旅的“重生文剪辑”……为何近来这些官方账号不约而同地转变“人设”?恐怕还是这“泼天的富贵”(流量)太馋人了。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从哈尔滨花式宠客到贵州的“村超”“村BA”,一众成功案例,不仅让“先吃螃蟹”的城市尝到了流量的甜头,更让后来者看到了可以“抄作业”的门道,即深耕短视频赛道,持续“借梗出圈”。譬如“优秀学子”河南文旅,凭着四天连发超百条创意短视频,实现百万涨粉。而这波“量变引起质变”的操作,不只是印证了新媒体传播的爆发力,也说明了文旅宣传有了新的玩法。于是,越来越多追随者加入这场“万物皆可玩梗”的线上狂欢。
然而,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当文旅宣传忙着“蹭热点”“追热梗”“造人设”时,也有可能掉入流量的陷阱。首先是同质化。一个“哪吒”火爆出圈,引得各地争抢“故里”。一句“回答我”的魔性口号,又掀起了新一轮模仿潮。在这场“人有我有”的“追梗竞赛”里,一个恰到好处的融梗或许能博君一笑、赢得“黄金三秒”,可也容易让城市形象在复制粘贴中逐渐模糊。实际上,当一众城市的历史沉淀被简化为短视频里的暴躁“老祖宗”、沦为“千城一梗”时,不过是另一种“千城一面”罢了。
其次是容易被“人设”绑定。虽然在强调注意力经济的数字时代,一座城市有了“人设”可以快速脱颖而出、吸睛引流,但“人设”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之余,也容易“成于流量,败于流量”。正如我们在网上常看到与“人设”搭配最多的两个词语,一个是“维持”,另一个“崩塌”。前者需要考虑可持续性,比如配套服务的投入资源、维护成本。如果城市拿不出与其文旅“人设”相符的配套服务,恐怕就免不了“打卡即结束”的命运。倘若“人设崩塌”,这种滤镜破碎的反差感,更有可能长期拖累城市形象。
文旅账号开始“追热梗”“凹人设”,既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文旅宣传转型的阵痛写照。我们乐见更多的官方账号放下身段拥抱年轻文化,但更期待这场流量盛宴能催生更多深层变革,而不是沦为“残羹冷饭”。其中关键在于,如何将流量沉淀为城市文旅的生命力。例如成都借“熊猫花花”IP开发沉浸式体验区,西安用“盛唐密盒”将历史知识转化为互动游戏。事实证明,只有将“梗”植入本地文化肌理,才能让流量生根、开花结果。正如网友所言,“笑过之后真想去看看”的冲动,必须靠“看过之后还想再来”的体验来承接。
文旅宣传有“梗”还要有“料”。一座城市的魅力,从来不在于它追上多少个“梗”,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个梗都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独特的文化年轮。
稿件来源:农林牧鱼网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来故宫,赴一场园林雅集
下一篇: 军事元素与生态景观交融,上海举办军地融合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媒体号”用户 农林牧鱼网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农林牧鱼网 of 媒体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中国科学院专家量化公园降温效应为城市“退烧”
- 军事元素与生态景观交融,上海举办军地融合定向赛
- 张文忠:城市更新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北京胡同:古城胡同里的文旅新变
- 江苏发布首批“乐享园林”典型案例
- 朱育帆:赏名园 乐林泉
- 北京南五环打造国际医药创新公园
- 文旅宣传有“梗”还要有“料”
- 母亲河复苏行动 全国已推动74条河流全线贯通
- 游戏音乐会何以成为文旅产业“新宠”
- 昆明至北京开通全国首趟花卉主题列车
- 北京:前门三里河潮流业态胡同街区加速融合
- 江苏首座高线公园进入开放倒计时
- 北京“两园一河”城市设计征集公布3个方案
- 银川花博园从赏花公园转型为全时活力空间
- 中国城市更新:微改造焕发大活力
- 中国园博馆为首都青年搭建花园城市建设实践舞台
-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进《公园设计标准》修编工作
- 山西:大同今年1至8月义务植树390万株
TOP
-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