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村里的青春田野
芳菲四月,春光正好。
云南大理,洱海之畔,湾桥镇古生村,一群年轻人热火朝天地在田间劳作,对附近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师生进驻古生村,成立科技小院。聚焦洱海治理,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课堂搬到广袤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何敏燕,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土生土长的古生村人。来到科技小院,她便开启了“在家门口读研”的生活。
不久前,科技小院的师生组织了一场为期4天的鲜食玉米绿色种植技术培训。首次担任主讲人的何敏燕,一开场就用当地方言和村民寒暄,瞬间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她用方言将既能保护洱海又能提升鲜食玉米商品价值的绿色种植技术缓缓道来,现场好评如潮。一位大爷当场竖起大拇指夸赞:“就像和自家孩子聊天,一听就明白!”
春日的古生村,满眼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与青绿色的麦浪。纵横交错的田野紧挨着洱海,对科技小院的师生而言,在守护生态的同时推动发展,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是重中之重。
一大早,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舍布么拉歪和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嘉玉就开始了忙碌的采样工作。“洱海中小岛上的采样点能反映洱海整体沉降情况,村庄附近的采样点可以反映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李嘉玉说,“环境监测是在记录湖泊的生命脉搏。”
洱海的清晨,风从苍山涌来。舍布么拉歪的采样瓶连着被吹飞好几次,为了精准获取采样数据,她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田间沟渠,不一会儿,整个人就变得灰头土脸。
以古生片区为重点,科技小院的师生构建起“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动态监测网络,并逐渐将其覆盖至环洱海流域。通过在源头采用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部分排水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预处理设施、生态库塘湿地等,力求使入湖污染物实现最大程度消减。
科技小院的黑板不只立在农田。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原点,洱海流域相继衍生出16个科技小院。除了引导农民构建高质高效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种植模式,科技小院的师生还免费为村民开展农技培训、义务支教。
刚踏进古生完全小学,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晓宇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从2023年来到洱海人文科技小院,黄晓宇就一直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补习英语。学生们晚归时,白族奶奶会重启灶台,帮他们将微凉的饭菜加热……在与古生村村民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不仅收获了丰硕扎实的科研成果,更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兼具学识与担当的新农人的蜕变。
“真正的田野调查,是当你收拾行李时,发现要带走的不只是存有数据的U盘,还有村民们为我们悄悄藏着的喜洲粑粑。我也终于读懂了‘实思’——这个写在科技小院白墙上的词,原来就藏在奶奶为我留的每一盏夜灯、每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里。”黄晓宇说。(云南日报记者 秦蒙琳 人民日报记者 李茂颖)
稿件来源:中国农网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赴我区
下一篇: 科技赋能 春耕跑出“加速度”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媒体号”用户 中国农网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中国农网 of 媒体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乡村更美 经济更旺 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迎双丰收
- 今年截至目前 新疆造林绿化储备苗木达4.6亿株
- 农机产销旺
- 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 甘肃“药食兼用”中药材畅销海外
- 不误农时不负春——双辽市全力推动备春耕工作记事
- 补贴范围再次扩大!兵团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种类增至27
- 发展鱼菜共生高效农业
- 2025茶祖节暨湖南(古丈)茶文化旅游节组委会举行
- 京津冀深化农作物“智慧植保”协同发展
- 今年我省与北京合作新建蔬菜基地20家以上
- 胜利农场有限公司科技赋能 提升春耕效率
- 青龙山农场有限公司春耕沃野千层浪 天鹅翩舞碧波间
- 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投身农业强省建设的底气和信心——访
- 天津宝坻推动优质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
- 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泡田整地标准高 “唤醒”黑土待插秧
- 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乡村产业 夯实基层治理 常德多管
- 首次走出亚洲!昌江阿鲁斯网纹瓜出口至加拿大
- 兵团按下春播工作“快进键”
- 吉林洮南:制种大县的“丰收密码”
TOP
-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