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栽桑养蚕”今后或将不复存在,仅剩800位蚕娘
扬州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业的发展,还衍生了蚕桑文化,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就提到有《养蚕》歌,而在玉带河和漕河,还有着体现农耕文明的"邗上农桑"一景。民国时期,在城东郊建成"扬州蚕种场"有上千亩桑园。
扬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蚕桑文化历来是扬州文化中古老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业更是扬州农村主要的支柱产业。扬州蚕娘就是由扬州"蚕桑文化"衍生出的特殊群体,她们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青春,也是扬州地区贤慧善良的妇女代表。昨天,记者对蚕娘进行了采访,试图还原扬州蚕娘的艰辛和神韵。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
家住江都区仙女镇高峰村的孙秀娣今年已近七旬,她告诉记者,自己打小便在成片的青翠桑园里长大,看别人养蚕看了大半辈子,自己养蚕也养了大半辈子。回忆起小时候村里养蚕的光景,孙秀娣很是向往,"成年男子一般都是干重一点的农活,养蚕这活自然落到了妇女的身上。我小的时候,大概是六十年代左右,那时候交通还不是很发达,蚕茧都是靠船往外运,到了运茧的时候,河面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孙秀娣用"像一场老电影"来描述当时的情形,纵横交错的河道里全是运茧的船只,而船舱里是银光闪闪的蚕茧,船头船尾上掌橹和点篙的蚕娘,一边摇着船一边喜孜孜哼着软糯的小调,摇船时自然摆动着的姣好身姿,引得沿岸的男人驻足观看。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汗衫挂在桑枝上,上风吹过下风香!"这是一首民间小调,通过写风吹汗衫送芳香来描述女子采桑的迷人风韵,极为形象。孙秀娣讲述,"我们小的时候很多妇女干活时喜欢哼哼小调,这是我们水乡独有的。用我们的方言来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她养了大半辈子蚕,却至今独身
"养蚕这个事情,我可以说一天,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这是我大半辈子的经验。"孙秀娣给记者讲起了她的"养蚕经"。"我们经常说育好小蚕一半收,就是说蚕种拿回来之后的那几天至关重要,第一天跟第二天一定要遮光,要保证温度适宜,一般第一天是华氏75度左右,第二天是华氏78度左右。到了第三天,就要给蚕宝宝感光了,这养蚕可是个精细活。"
孙秀娣本是个普通农民,小学毕业。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在村里干部的引荐下来到江都仙女镇农科所学习,自此她便开始一边养蚕一边学习,"我记得我们开始养蚕的时候,仙女镇那时候叫双沟镇,差不多有三百到四百户的蚕农,我就是其中之一。"孙秀娣很执著也很好强,硬是在养蚕这事儿上拼出了一片天地。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孙秀娣在养蚕这事上的坚持和钻研,一点也不为过。没过几年,孙秀娣就当上了当时双沟镇养蚕站的站长,从一个摸索学习养蚕知识的"门外汉"成了指导蚕农养蚕的"专家"。但是因为她太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也耽误了自己的个人问题。
"东桑西移"后
"扬州蚕娘"或将消失
面对满园的桑树,孙秀娣喜忧参半,"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现在养蚕的越来越少了,我们这里现在还剩几户了。"孙秀娣介绍,因为近年"东桑西移"后,江浙一带养蚕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下滑,价格很不稳定,很多养蚕大户都改行了,"像以前一开始养蚕是一年五季,后来变成一年三四季,到现在变成一年两季,就是春蚕跟晚秋。"
扬州蚕桑业的衰落,有一个大的背景。市农林局副局长刘健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东部省份的蚕丝不再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因而国家开始推行"东蚕西移"战略,在广西等西部省份大力发展蚕桑业。黄健介绍,目前扬州养蚕的多是60岁左右的蚕农,而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也就是"扬州蚕娘","这一批人对养蚕还是很有感情的,但这一批人不养蚕后,扬州就基本不会再有人养蚕了。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就不会再有蚕农养蚕了,也更加没有扬州蚕娘这一说了。"
稿件来源:聚农网
文章作者:这家伙真的很懒哟,没能留下尊姓大名。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四川太兴农民养竹鼠 100元一斤不愁卖
下一篇: 武汉首个豪猪养殖基地每斤肉价高达60元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媒体号”用户 聚农网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聚农网 of 媒体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贵州从江香猪出口已备案 国外也能吃上香猪肉
- 临川:蜜蜂养殖产业助力200蜂农增收致富
- 浙江临海灵江捕到的野生娃娃鱼已放归自然
- 山西阳泉首次引进貉子特种养殖
- 辽宁西丰县:鹿业谋发展
- 武汉江夏:男子卧室非法养娃娃鱼 楼板滴水邻居家露馅
- 湖南桃江:人工放养娃娃鱼 半年增长1.5千克
- 江苏泰州:老农养水蛭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 贵州安顺市街头有人卖娃娃鱼
- 关于“泸州大学生带头养香猪 为村民谋增收新路”的思
- 安徽太和县:黄梨树下养鹌鹑 1亩收入2万元
- 制革业华丽转身 浙江平阳获中国宠物用品出口基地称号
- 广西玉林容县一酒店经营娃娃鱼被质疑
- 内蒙古通辽市:养殖门外汉如何成了行家里手?
- 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兰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 山东泰安岱岳区畜牧兽医局送技术给蜂农作为新年贺礼
- 江苏金湖:青年农民养殖狐狸 创“北狐南养”传奇
- 西林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新疆吉木萨尔县农民养狐狸年收入10万元
- 贵州平塘退伍军人黄元峰人工养殖硕大娃娃鱼
TOP
-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