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农场:龙江碧水东流去 润育万顷稻花香
建三江发布(贾蓓蓓 鲁明 华成宇 刘昊 逄金波 常铖)四月的北大荒天高云淡、春风未暖,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路驰骋在三江平原上,在前进农场数字灌区示范区停下了脚步。
“哗哗哗哗哗”……循着水声望去,一条约七八米宽的水渠呈现在眼前。前进农场工程建设管理部副部长于成坤介绍,这条水渠叫做“洪七渠”,是青龙山灌区的三级提水渠,黑龙江水就是经过青龙山总干渠、中总干渠和洪七渠三级提水,最终流进稻田。滚滚黑龙江水,带着丰富的矿物质、有机质一路奔流而来,带来了大自然的馈赠,也带来了丰收的希望。目前,农场的75.47万亩水田已全部“喝”上了黑龙江水。
“江水温度高,富含微量元素、有机质,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亩产能增加50公斤左右。”种植户王丽艳说。
“使用江水灌溉,农场每亩地收取种植户灌溉费、动力费共55元,去掉国家每亩50元的补贴,种植户实际的花费不多。和井水灌溉比,全场75余万亩水田可节约成本600余万元。”农场工程建设管理部技术人员迟海勃说。
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更离不开科学灌溉。青龙山灌区于2019年建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大灌区工程,辐射稻田面积达到284万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采用江水灌溉每年减少地下水压采超过两亿立方米,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场数字灌区示范区负责人李晓露告诉记者。
数字展厅的大屏幕上呈现出的灌区模拟仿真运行动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包括示范区全貌、功能展示、设备运行等信息。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已经实现了远程监测、自动控制、自动灌溉,形成了科学化的三水联合调度模式,为农业节水、科学管水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今年,我们开展了数字孪生智能灌溉项目,就是在原有数字灌区信息化、自动化的基础上,为它增加一个‘智慧大脑’,真正让灌区运行实现可操控、可分析、可预测。”于成坤滔滔不绝地说,通过项目建设,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户收入。
“未来,我们还将采取一系列工程、农业、管理措施对灌区进行综合改造,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与保障。”农场副总经理张岩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22年,建三江分公司共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4亿元,其中,全省百大项目两个,实现了灌区已建工程全面积投产达效;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855万亩,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面积320万亩,压采地下水8.4亿立方米,节水支撑大粮仓得到充分体现。如今,一幅“龙江碧水东流去、润育万顷稻花香”的优美画卷正在三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稿件来源:建三江发布
文章作者:魏长凯
责任编辑:王国功
内容审核:陈桂珍
上一篇: 前进农场有限公司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
下一篇: 前进农场有限公司做好“控灌”水文章加快打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热讯中文网自媒体平台“媒体号”用户 建三江发布 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建三江发布 of 媒体号,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二道河农场智慧农业设
- 建三江分公司春播现场会展示数字化农业新图景
- 金融创新注活水 大兴推出“育秧贷”惠农产品
- 人才引擎驱动创新 红卫组建“育秧博士工作站”
- 能耗下降40%!红卫绿色育秧树行业新标杆
- 建三江发布72项春耕生产标准化操作手册
- 孙兵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将工程实施与落实分公司党
- 节本增效显成果 暗室育秧助农户年省万元成本
- 建三江春耕“滴滴打机”模式覆盖率达78%
- 激发内生动力 释放发展活力——建三江分公司以绩效考
- 建三江分公司工会召开第三次主席办公会议
- 三方核验筑牢“种子安全” 红卫构建质量追溯闭环
- 破解“靠天吃饭”困局 大兴创新育秧技术稳产保收
- 大兴农场建设数字化育秧物资储备中心
- 大兴农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计
- 大兴农场打造稻米品牌提升附加值
- 勤得利农场全链条保障体系破解种植户后顾之忧
- 会议提出打造“双试点”灌区,推动数字技术与水利基建
- 新质生产力赋能:前进农场构建数字农业生态圈
- 大兴农场智能播种系统助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
TOP
- 日排行/
- 周排行/